【转载】追溯寻源话计量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这一通用计量名词术语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以及不断地总结,形成的一个既能基本体现计量工作内涵又能为众多阶层和群体所接受的定义。

近代“计量”一词的出现和提出

“计量”一词的发音根据“量”的声调有两种读法,对应词义也不同。作为通用计量名词术语,人们通常将计量的“量”字按动词属性读阳平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表述,“量”读阳平声时为动词,词义之一为:用尺、容器或其他作为标准的东西来确定事物的长短、大小、多少或其他性质,如量体温、用尺量布等;“量”读去声时为名词,词义之一为:古代指测量东西多少的器物,如斗、升等。在“计”单字条目下的多字条目“计量”中,“量”的声调为去声是名词。释义是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与一个已知的量做比较,如用尺量布。此释义对计量的表述相当于测量。

近代将“计量”作为独立的固定词汇最早使用的是民国政府全国度量衡局局长吴承洛先生,其在1936年9月作了一次《新制度量衡》的播音讲演,后成文刊载于《工业标准与度量衡》(月刊,第三卷第四期,1936年10月30日出版)。文中将“计量”作为独立的固定词汇多次使用,摘录其中之一:“研究科学就离不开度量衡,所有科学上所表示的各种量,都是由长度、质量与时间三个单数关系的基本量所组成复数关系的量。由基本量的单位,组成其他各量的单位,统称计量单位,精密的科学知识都可以由准确的计量单位来表示。”但在其随后1937年所著出版的《中国度量衡史》中却未有提及计量一词。查阅1936年出版的《辞海》中度的词义之一是“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见汉书律历志。”而1979年版《辞海》中度的相同词义是“计量长短的标准。《书•舜典》,‘同律度量衡’。郑玄注:度,丈尺也。”已有计量一词表述其中,提出了度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并有同律度量衡的注释,释义了计量统一单位制的要素。由此可以看出,1930年代之前,计量一词还未在社会和公众中普遍使用。此外,可查阅的资料记载,1933年2月11日,由民国政府公布的《汽车里程表改用公制推行办法》中规定:“汽车里程表应用公里计程,油量表应用公升计量。”此时出现了计量一词。但此处计量一词系指以一种测量单位来计及被测量的数量,与计时、计件类似。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出于巩固新政权和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内设立了度量衡处,负责全国的度量衡工作,延续了历史上由政府管理度量衡工作的传统。首任处长是曾长期担任民国政府全国度量衡局局长的民主人士吴承洛。同年10月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度量衡管理暂行条例》(草案),该条例草案虽经讨论,并向社会各界、各地方征求意见,但最终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而被搁置。此时,“计量”一词尚未被国家度量衡管理部门所采用。

1951年1月,为了尽快建立全国最高度量衡标准,以便有效开展度量衡检定工作,时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局长的钟林,一方面力图通过外交部尽快了解国际权度局组织的情况,期望与其取得联系;另一方面经外交部同意,于同年5月23日直接致函国际权度局局长,询购有关度量衡标准原器事项。函中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拟建立全国最高级的度量衡标准,并由中央技术管理局负责,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并建立友好联系;拟订购一公斤X形铂铱原器,一公尺H形镍铜副原器,一公斤圆柱形铂铱原器,一公斤圆柱形铬镍合金副原器各一件;有无其他计量标准的原器、副原器和相应辅助设备,亦请开列价目以备选购。”这里提到了计量标准,这是查阅到源自国家度量衡管理部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出现的带有计量一词的表述。

1951年6月,由政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机械工业会议上,苏联专家切尼瑟夫建议尽快建立符合机械工业部门需要的计量检定所,同年9月,切尼瑟夫又进一步提出成立检定所的方案,并得到部领导的批准,1953年3月正式成立中央计量检定所筹备处。这是在工业部门最早出现的带有计量一词的表述。

1953年5月26日,秦力生代表中国科学院针对工商行政管理局给中央财经委员会薄一波副主任报告中关于建立度量衡标准的有关问题,正式复函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了《科学院关于建立度量衡标准器的意见》,其中意见之一就是:计量工作不只是建立计量基、标准器的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套行政系统和工作法规。它与建立一个基本学科的单一科学研究所不同的是,不仅要有中央一级的,还要有依标准器等级不同,设立相应的地方各级机构。如果要中央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同时考虑整个系统的建立,而科学院对这方面的知识,即关于这套组织系统和工作法规知道得很少。这里对计量一词的阐述更加清晰。

1952年5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技术管理局撤销后,度量衡处划归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导。在工商局管理度量衡工作期间,自1950年10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度量衡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又经历了2年多时间,围绕统一度量衡制度的问题,邀请科学院和中央各部门反复座谈研讨,并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计量制度及有关文件。认为要克服我国在度量衡制度上的混乱,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急需统一国家的计量制度。为此,于1954年8月5日再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暂行条例》(草案)并呈报中央审核。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10月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度量衡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到1954年8月再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暂行条例》(草案),历时4年,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以计量一词替代长期沿用的度量衡。

度量衡制向计量的演进

从古之同律度量衡到民国时期的度量衡划一,在国家治理中一直延续着对涉及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常用的度器、量器和衡器的管理,这与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学、热力学、光学、电学已成为物理学的基础学科,测量的范围也从度量衡扩展到力学量、热工量、电磁学和光学量,度量衡意义上的量已大为扩展,用度量衡来审视所面对的社会需求亦难以覆盖,度量衡意义上的测量单位和贸易交接单位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用计量一词替代度量衡更易为社会所接受。特别是中华民国的度量衡法,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两次以米制为改革方向的度量衡划一运动,改变了几千年以来的度量衡使用习惯,实现了权度上的与国际单位相一致。在废除旧制,采用国际权度制(米制)过程中,围绕如何合理选定国际权度单位中文名称,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被社会民众接受,更要把国际权度单位制原则表达清楚,从1914年到1935年的20多年间,产生了由度量衡管理部门和学术、教育部门制定的两套国际权度单位中文名称,而在这一过程中引入的讨论和辩论对后续计量一词的提出起到了推动作用。实际上1930年间国际权度制已扩展到权、度、时间三个基本量和电磁量,科学界和教育界已在使用,而限于度量衡的概念,更容易与尺、斗、秤相关联,选择替代度量衡的新名词则更易被接受。

俄罗斯和苏联计量院的名称变化历史也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度量衡到计量的演进。俄罗斯在 1842 年 6 月根据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法令在圣彼得堡创建了样本量具和度量衡器具器材库,1892年门捷列夫任度量衡样品库管理员,根据其倡议1893年6月将器材库改造成度量衡总会,1934年改称为“全苏计量科学研究院”,1945年改称“全苏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计量科学研究院”。

根据米制公约成立的国际计量局,其英文名称用的是Weights and Measures,又译为国际权度局,1937年10月召开的国际应用计量会议决定成立国际法制计量临时委员会,后因二战而中断,后于1955年成立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其英文名称用的是legal Metrology,这与苏联同期将度量衡总局改为计量科学研究院在时间上是大体吻合的,这也可以说明在米制公约后伴随着近代物理学发展而形成了一门新的测量学科—计量学。

1875年5月20日在巴黎签署的米制公约,就是为了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测量的一致性,按公约及有关附件的条文,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权度局(国际计量局),其任务明确为“为了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测量一致性,建立新的米制标准,保存国际标准原器并进行必要的比对”,计量的内容与这一任务要求也是一致的。从古至今,从国际上的米制公约到国内的统一法定计量单位,计量承载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测量、计量与计量学

测量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测量的起源在于满足对诸如质量和长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需要,测量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则归功于社会领域各方面对测量的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测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有了对测量工具和测量活动之间参照比较的需要,使得测量及其应用需要选择参照比较的单位,出现了与农耕时代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尺、斗、秤等度量衡器具。商品交换的日益活跃,对度量衡有了统一的要求,这不仅是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商品公平交易的需求。从当今的视角看,古时的同律度量衡就是当下的计量,新莽嘉量的设计制作就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体现,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由测量需求产生的,当然同律度量衡还有其法治的意义包含其中。

统一度量衡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西方国家中的法国,在法国大革命前的旧制度时期,不仅表面看有800个单位名称,实际还有着250000种度量标准。在这种封建体制下,一个村民在市场交易、支付教会的什一税和支付给庄园的费用中会用三种不同单位来交易同一种商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些单位和度量标准的存在,可以说是测量活动,但还谈不上有现在意义上的计量,起码不存在统一的度量单位,对商品的测量还没有计量制度做支撑。

可以看出,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测量,测量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测量工具,而社会发展对测量的可量化、可比较的需求,又催生出了测量单位,商品交换的公平性要求使得测量单位统一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同律度量衡或称计量变成可能,同时催生了一个围绕测量单位及其量值准确以至于支撑测量基础的计量学学科。作为现代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门捷列夫曾写道:科学始于开始测量的时候。没有度量衡标准,就不可想象会有精确的科学。米制公约前的1816年英文metrology(计量学)的词义是“the science of weights and measures”(关于度量衡的科学)。近代,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米制规定的涉及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长度和质量单位,远远满足不了物理学和技术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新的测量单位应运而生,出现了许多新的单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力·秒制,最终由米制转化为国际单位制,metrology的词义也扩展变化为“the science of measur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赋予了老词新的涵义。

“计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和提出,并逐步替代度量衡并不是人为的、偶然的现象,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演变而来的,科学界和工业对其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形成比较统一的共识,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地总结。

END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