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如何做好内审?

内部审核是检验检测机构自行组织的管理体系审核,按照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对其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组织开展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活动。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编制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对内部审核工作的计划、筹备、实施、结果报告、不符合工作的纠正、纠正措施及验证等环节进行合理规范。

1.做好内审员的培训和再培训

内审员在内审前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内审员可通过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形式对审核所使用的准则(《通用要求》)、标准、管理体系文件等内容熟悉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些要求、标准、管理体系文件既是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的依据和判定标准,也是内审员在审核前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如果内审人员对此不熟悉,就不能有效地实施内部质量审核,找不出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内审前,内审人员一定要根据每次内审的目的、范围、要求对所用的评审准则、管理体系文件认真学习领会、掌握,特别是对重点审核的问题应重点把握。

2.做好内审前的策划准备工作

在实施内部质量审核前,做好内审前的策划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是保证成功内审的基础,策划应充分考虑组织的特点,如组织机构、检测过程和内审员情况等。

内部审核通常每年1次,由质量负责人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内部审核应当覆盖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应当覆盖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部门、所有场所和所有活动。但是这四个覆盖不是必须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依据以下3点来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

(1)有关过程的重要性;

(2)对检验检测机构产生影响的变化;

(3)以往的审核结果。

审核方案包括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报告。

通过精心策划,形成年度内审计划。在审核计划中应明确:审核范围、审核依据、审核频度、审核人员组成、审核资源保证、审核时间等。在具体到实施每一次内部审核时,还应按年度内审计划安排和内审程序规定,详细编制内审实施计划。一般来说,内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组建内审组,选定内审组长,编制内审检查表,设计内审记录表格,提出纠正措施要求表(即不合格项报告),通知被审核部门负责人以及体系文件的审核。

3.编制内审检查表

编制内审检查表是实施内审前的重点准备工作,内审检查表编制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内审工作的成功与否,因此检查表的编制一定要精心设计,把要内审的内容尽可能考虑进去。检查表一般由内审员根据分配的审核任务进行准备,也可由对内审工作比较熟悉的内审人员统一编制。检查表的内容一般包括:检查依据、检查内容、检查记录、检查时间、受审核部门、审核员、审核组长等。对已进行过内审的机构来说,编制检查表,就要抓住重点进行抽样检查。检查表可以按部门要素编制,也可以按检测过程编制,具体按那种方法编制,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真正的检查表应具有可操作性。检查表设计好以后,要经过内审组讨论,最后由组长批准,这样在内审时就比较稳妥、充分。

4.有效实施审核

审核应按照实验室内部审核实施计划进行。以首次会议开始现场审核。内审员根据设计好的检查表,运用各种审核方法和技巧,收集客观证据,得出审核发现,进行分析判断,开具不合格项报告。内审一定要全面,且客观、公正,不能单纯只为了发现不合格项。内审员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应认真核对,并且在审核范围内提出。此外,还应严格把握不合格的性质,对检测质量影响不严重、且易于纠正的情况,内审员可把它开在一般不合格(即基本符合项)上,以突出对影响检测质量的重点审核。

5.客观编写内审报告

现场审核结束后,一般由审核组长编写内部审核报告,内容包括:审核目的、范围、依据、内审组成员、受审核部门、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提出,确认和分层分步实施的要求等。审核报告应在审核组成员认真讨论并与受审核部门沟通(不符合方面)后形成。

审核结论很重要,审核组应依据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对本机构的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成功的方面给予肯定,对存在问题的方面提出改进的方向。

6.跟踪验证

内审员应负责对审核后的区域、过程的实施及纠正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并在紧接着的下一次审核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复查评价,写入报告,实现审核闭环管理,以推动连续的质量改进。

开展内部质量审核,目的是为了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纠正、控制和预防,不断提高本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因此,内审员不但要对责任部门实施纠正措施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还要验证其有效性。如果无效或达不到要求,应要求责任部门按管理体系文件”不合格工作纠正与控制和预防措施程序”重新启动,直至达到有效为止。

滚动至顶部